老年周全性評估(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, CGA)的興起乃因全球老年人口增加而產生,在臺灣醫院的住院病房或門診,乃至於長期照顧,施行老年周全性評估已行之有年,學校也都有開設老年周全性評估課程因應之。
最近幾年老年全人評估(Holistic Geriatric Assessment, HGA)亦漸漸為人倡議,因此而有探討兩者間差異的呼聲。
查閱英文字典有關周全性與全人,很難明確掌握這二個名詞的差異。再檢視老年周全性評估與老年全人評估的內容,皆使用身體、心裡或情緒、社會、靈性等構面的各式量表,大部分量表皆雷同,只是量表間無可避免有信效度高低的差異,根據評估結果也都強調擬訂周全性或全人的照顧計畫。
老子道德經說形而上謂之道,形而下謂之器。所謂藉器行道,器是手段、工具、或程序,道才是周全性照顧或全人照顧之最終目的。所以不論是周全性評估或老年全人評估,人們只是藉由這些量表,完成執行客製化照顧計畫的目的。
綜觀世界健康照護的典範,已自生物醫療模式轉移至全人模式,人們逐漸發現治療病理生理問題,只能達成部分療效,協助人們擁有安寧美滿與提升生活品質,才是全人照顧的精髓。全人模式強調個體為結合生物-心理-社會-靈性者,其對己身健康負有責任。此模式強調每一個人對自己身心靈的療癒,皆有無窮潛能。
回想1978年本人大學畢業進入臺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服務,曾經照顧過一位開心手術的患者,當他病況穩定,醫囑要將他轉至胸腔外科病房,這位患者一直抗拒的跟我說,他的胸部痛起來好像卡車輾過,快要不能呼吸,怎麼會說他病況穩定呢?醫護人員的病況穩定,所根據的是患者的生命徵象、中心靜脈壓、胸腔引流液、胸部X光片、心電圖…,但患者的病況穩定是根據什麼?直至本人有機會進入手術房目睹開心手術的過程,看到電動骨鋸將胸椎鋸開,用擴胸器將肋骨架向兩側拉開,再切開心包膜等等。此過程會波及多少肋膜神經?!精準醫療就像打靶時的打中靶心,但打中靶心的同時,對靶心周圍也會有所震盪。我們注重的是針對靶心的治療照顧,我們有注意到它可能引起周遭組織的問題或傷害嗎?我終於能夠體會患者跟我描述的感覺。
德國哲學家康德強調人要一直保有勇氣去做自我思考的啟蒙精神,他提出人類的行善可分成工具性與本質性兩類。如果周全性評估或全人評估,只是為了達到醫療診斷的確立或失能程度的辨識;在照顧計畫的執行,也只是針對診斷或身體失能的部分,那就只是工具性的善而非本質性的善。因此歸根究底還是要先釐清目的為何?
如果我們同意個體為結合生物-心理-社會-靈性者,其對己身健康負有責任,每個人對自己身心靈的療癒,皆有無窮潛能。那麼藉由周全性評估或全人評估所擬定的照護計畫,就應包括身體舒適、心裡自在、社會參與、及靈性意義。此外,藉由賦能以增長個案的堅韌性,提升其復原力,這樣的照顧計畫才能達成所謂全人照顧的目的。
例如高血壓長者的未按時服藥,在照顧計畫裡常見這位個案的問題是不遵從醫囑,就照護專業人員而言,要表達的是這位長者的行為未達到專業人員的期望,還是照護專業人員能與個案一起瞭解原因,共同設定目標,一起努力完成所要達成的目標。
以長照2.0照顧服務員的陪伴而言,照顧服務員的陪伴方式是身體在,能量集中在自己身上?還是身體在,能量集中在工作上?還是將身體、社會心理與靈性考量,皆放置於關係內,藉由照顧服務員與長者間能量的轉換,讓長者焦慮減輕、感覺與他人有所連結、孤
獨感消失等。
曾經在做居家服務評鑑,至個案家拜訪時,看到一位20歲出頭的照顧服務員,她緩緩地告訴我,她一個早上就在個案家照顧阿公阿嬤,她很喜歡這份工作,除了幫阿公阿嬤煮午餐,整理家務,她還展示用廢紙板做的桌遊,表達跟阿公阿嬤玩桌遊的快樂情景,她很有成就感。從這位照顧服務員身上,我看到她如何藉由環境的整理,讓個案感覺到有療癒環境的建置;她對阿公阿嬤的照顧,以解除身體的不適為第一優先;她讓自己成為療癒阿公阿嬤的工具,所以願意花心思去構思建置桌遊。她認為協助人是一種神聖有意義的工作,對待阿公阿嬤都全心力的投入,也從中找到成就感,讓她汲取能量,支持她在長照的路上向前行。
所以我們不必糾結於所使用的術語是老年周全性評估,還是老年全人評估,或高齡者評估,最重要的是藉由評估的過程,擬定協助個案達成身體舒適、心裡自在、社會參與、及靈性意義的照護計畫。在此祝福每位從事健康照護工作的專業人員,都能在照顧人的過程,體悟林徽因女士所寫:你是愛、你是暖、你是人間的四月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