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統計,全世界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5歲以下的族群,預估到2030年,二個族群的差距將拉大至14億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accessed on 20 August 2025)。長壽對健康照顧系統的提供有品質、可近性、持續性的照護,將衍生機會與挑戰。老年人對社會的貢獻不容否認,而老化對個體的影響迥異,因此充分了解其需求的優先順序很重要。
過往的議題都集注在提供健康指導與長照資源,長者感受到的卻是健康照顧系統的片面、斷續、歧視、與不平等。自費延聘或家人的承擔照顧工作,導致家庭的負擔沉重,與需要的未獲滿足。上述變遷加速了照顧輔助科技的研發,特別是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與機器人(Robotics),例如中國將養老機器人列入全國養老護理規劃內。
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彌補了照顧人力的短缺,減輕專業人員與家庭照顧者的負擔,穿戴式和智慧型輔具,其啟動大多來自人工智慧,已運用在家中或留宿型長照機構。以下將討論智慧型輔助科技在長照的運用與考量。
1.人工智慧在健康照護系統的角色功能
人工智慧在診斷部分,例如放射線學已有長足的進展。英國的國家健康系統在第一線照顧與醫院,已使用人工智慧做臨床與行政方面的支持,以降低門診個案的取消率及未到率;另外也優化了病人的檢傷分類、個人化療方案、傷口與白內障照顧等。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是現今人工智慧的精華技術,特別是影像的分析與辨識,藉此而能早期偵測皮膚、肝臟、心臟等病況的診斷。各種手術、放射線工作流程,乃至於影像各階段的處理過程,開列檢查項目與報告產生,都大量使用人工智慧。
老年人的黃斑性病變、巴金森氏症、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,更需借助於人工智慧。人工智慧能偵測長者身體、認知功能的些微改變,盡早採取措施以降低其再住院率。例如人工預測模型分析居家照護數據,有效預測長者跌倒風險;監測長者健康狀況,調整用藥及給予輔具等,以預防或降低急診使用率,減少醫療照護的支出。
人工智慧運用在長照上有自動配對喘息服務,優化互助喘息機制;在送餐、交通接送長照服務,做最佳的資源調度與路線安排(侯,2025)。智慧照護平臺於居家醫療,則可讓長者在家中接受適當的健康監測與醫療照護;居家急症照護更可藉由人工智慧輔助診斷,即時讓長者獲得臨床治療(黃,2025)。
2.機器人與長者照顧
機器人對長者可提供身心支持,以滿足長者醫療、社會、與情緒方面的需求;社交型機器人則可與人對話、陪伴、提供認知性刺激、及情緒支持。因此機器人有助於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,增進其獨立性,以保有尊嚴、自我價值感。
目前服務型機器人已有令人心興奮的進展,例如機器人藥品分揀技能的運用在藥局備藥、發藥的自動化;物料搬運、服務清潔範圍自醫院,延伸至住宿型長照機構及個案家裡,例如機器人遞送文件、尿布、衣物等;拉開門,依光線、住民位置,判斷住民目前活動情形;利用紫外燈照射做環境消毒。發藥時也可透過社交型機器人,經由臉部辨識確認個案,在聲音的協助下與個案互動。對於獨居或偏鄉長者,藉由遠距視訊監測,提供24小時的即時協助,以做早期偵測,與即時的緊急反應,如預防長者跌倒等。
對於活動功能受限者,服務型機器人可協助長者翻身、穿衣、如廁、移位,一旦可行動範圍變大,可激發長者自立支援的動機,達成長者不需透過照顧者從旁協助,就能重拾日常生活功能。由於人機互動,及長者生理狀況的個別性,特別是衰弱長者,考量面多,難度較高。目前廣泛運用在物理治療,以提供精準、多元、持續性的復健動作,例如中風後復健、上肢復健、機器人協助手術等。由於執行任務的複雜性,欲做到為每位長者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,及安全的人機互動,仍是一大科技挑戰。
反之,社交型機器人則在陪伴、認知性刺激、情緒支持面表現亮眼。此種機器人可模仿人類和動物行為,回應聲控,及針對使用者喜好做調整。長者特別喜歡的機器寵物有貓、狗、海豹、恐龍等,許多研究顯示長者藉由輕拍或按撫機器寵物,有助於其解除疼痛、減輕焦慮、降低血壓等。機器寵物不需要餵食、清洗等例行照顧,且不受限於所處空間,其行為又有一致性、可預期性,最適合認知損傷者。
目前已進展至以陪伴型機器人取代寵物,社交型機器人能與長者發生有意義的互動,更藉由提供動腦遊戲與運動,以增進長者認知構面的健康。
有研究顯示,在長者進食期間,讓機器人入列與長者互動,長者進食量顯見增加。為了提升長者對機器人的信任與接受度,在設計過程,即應讓長者參與,考量其需求,讓長者也能正視自己的貢獻度。一旦機器人進入長者如廁、穿衣、進食等日常活動,不但可保留長者獨立性,亦可減緩照顧者體力的負擔。
3.信任機器人執行敏感性職務
在健康照護與長照體系,人機互動涉及信任、可靠、與職務本身。研究顯示,人對機器人的信任感,主要來自其執行職務的可靠性、一致性。一旦信任感產生,人們就願意在家中使用機器人。再者,機器人若能進一步滿足長者更深層的情緒與社交需求,信任感就會更加的鞏固。
例如有學者研究機器人給藥時,比較只陳述這是什麼藥,與進一步做藥物的補充說明,結果呈現長者對有進一步做藥物補充說明者的信任感較高。此外,目前仍有許多人無法相信,藉用輔助科技即可獨立生活,社會觀念的突破,仍是一大難題。
4.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在長照的挑戰
(1)開發上的挑戰
雖然人工智慧能分析大量資料數據,但它並不具備醫療照護專業人員的臨床經驗和直覺,因此健康照護體系仍須依賴醫療照護專業人員的判斷,以驗證人工智慧的診斷結果與建議。
此外,許多人工智慧模型在做出決策時,其過程往往被視為黑箱作業,使人難以理解其運用的邏輯,而使醫療照護專業人員難以信任人工智慧的診斷與建議,也令長者在面對治療選擇時,趕到惶惑不安。
再者,人工智慧系統的設計,需要大量高品質的資料數據,如果數據資料有偏差或不準確,人工智慧系統的運作效果也會受影響,進而可能導致不良的醫療照護結果。
為避免人工智慧系統在回答醫療相關問題的有誤,ChatGPT母公司Open AI與醫療實務界合作,開發評估現有人工智慧模型的醫療專業能力,以提高人工智慧系統的專業性、安全性、與可靠性(邱,2025)。
(2)一般挑戰
減輕人力照顧負擔是一大挑戰,因為進階的人工智慧系統與協助型機器人的高售價,不是一般小型機構,與低收入地區人民所能承擔者,加上這些設備的維護與更新,對擁有者皆是沉重的負擔。社交型機器人也面臨一些科技的限制,例如在移動時,特別是全速前進與後退,會產生噪音;辨識語言的難度,特別是地方性方言,或長者語言功能的損傷;電池壽命的受限,馬達過熱或連結不順暢,皆是其缺點。在某些狀況下,上述限制可能危及使用者的安全,例如機器人功能低下、辨識錯誤、或人工智慧運算幻覺,導致機器人做出錯誤的醫療建議,或無法偵測風險,而造成長者身體傷害,例如機器人吸塵器絆倒長者。
另外一項挑戰是使用者的訓練。照顧者欲有效操作人工智慧系統,與機器人設施,必須投注時間、資源,在改變過程都會衍生拒絕。在現有時間、心裡壓力下,照顧者可能會視這些創新產品是另一項新的工作職責,而投入新的訓練,擬訂新的工作常規,與調整工作流程;加上工作人員數位素養、經驗的不同,要彌補機器人工程與健康照顧情境間的缺口,皆是挑戰。
長者本身也需適應科技的來臨,特別是複雜的人機介面,或長者數位素養不足,操作能力受限,此易致使用上的挫折感與抗拒性,而影響其接受度。科技始終來自人性,周全性的整合,統包性的設計,簡明示範長期效益,友善使用者與服務提供者,將有利於科技的推廣。
人工智慧的運用至長期照顧,應顧全資料的機密隱私性與網路安全防護,以確保資料儲存與處理過程的安全性,避免資料數據洩漏或不當使用,是使用人工智慧系統的要務。
(3)倫理考量
機器人可滿足一些人類的身體需求,但情感上還是無法取代人的陪伴。當長者感知是與機器而非人互動,可能形成去人性化長者照顧的風險。有些推理能力受損的長者,可能會變得過度依賴人工智慧系統,自主與同意變成一項倫理議題。因此在使用人工智慧系統與機器人時,切記長者是從被照顧,進展至自由參與、有選擇、有尊嚴的歷程,所以必須尊重長者自主性,並確保其採自己熟悉的日常節奏參與照顧過程,以提升人的尊嚴、同理心與個人化照顧。
人工智慧做決策過程,及機器人的設計與行為,皆需力求透明性,讓長者、家屬瞭解這些建議或預測的由來。隨著機器人的進展,是否可能超過倫理底線,仍是一大考驗。
人工智慧系統與機器人在醫病關係的角色,現今法令尚未規範,到底是隸屬醫材或消費者科技也尚無定論。機器人執行業務的極限為何,能否替長者執行清潔、簡單的護理,或只能做遞送、巡房等基本瑣事,都需要法規界定。
2025年2月中國公告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,依據高齡者生理與行為特點,提供機器人產品設計、製造與測試的準則(邱,2025)。政府與健康照顧組織應協力以解決之,將個案福祉放在首位,確保每個人都能有機會使用新的科技,及明示人工智慧系統可能產生的傷害。法令的內涵必須明訂其物質性傷害,例如安全、健康;非物質性傷害,例如隱私、失落、人性尊嚴、歧視、偏差等。因此倫理考量必須明確,而非只是增添文件而已。人機互動必須讓長者在受尊重下被引導,而非被操控。
總之,智慧輔助科技的落地運用至長照,有助於提升長者的自主性、獨立與尊嚴;增進長照服務的效能、永續性。然而,智慧輔助科技在長照運用也面臨一些挑戰,諸如可能陷長者於社會孤立,智慧輔助科技是取代或補充人類照顧者,乃為重要的人權議題。再者,隱私權、資料的機密性、可近性、人機互動、預防性健康照顧、法令或倫理窘境等,皆需做考量。
機器人要真正適應人類生活環境,走向規模應用,乃至千家萬戶,仍需一段時間。恰似影印機、印表機剛問世時,價格昂貴,人們只好以租賃方式使用,隨著量產,設計的輕薄短小,及售價平民化,終於走入尋常百姓家。
智慧輔助科技的開發應正視長輩重拾社會角色,與社會有連結,及存在感的需求,而非被隔離的照顧對象。因此讓長輩參與設計,有選擇性及尊嚴的使用;第一線長照服務人員也能參與設計,讓科技導入結合現有照顧流程,使智慧輔助科技成為助人的工具,而非增添人力負擔。
2026年啟動的長照3.0計畫,其規劃朝在地社區、共生互助、智慧創新邁進,深信智慧輔助科技的融入全人照顧,有助於提升長者保有自主性與尊嚴的享有圓滿晚年生活。
References
1.邱彥瑜(2025)。國際短波。Anke Care創新照顧,38,3。
2.侯騰宗(2025)。AI 新藍圖:推推動長照3.0注入活力。Anke Care創新照顧,38,6-8。
3.黃冠凱(2025)。智慧科技打造長照3.0的照護新藍圖。Anke Care創新照顧,38,12-13。
4.Masala, G. L. & Giorgi, I. (2025).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ssistive robotics in healthcare services: Applications in silver care,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, 22,781.
5.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(accessed on 20 August 2025 ). Ageing and Health. Available online: https: // www.who.int. 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ageing-and-healt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