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謙和賀居家長照機構

 

便秘的處理— 中臺科技大學/胡月娟講座教授(202505)

有位84歲的男性長者,大約每二-三日排便一次。農曆過年期間,因追劇久坐,喝水較少,三天了還排不出大便。第四天坐在馬桶上,依舊無法排便。第五天坐在馬桶時,感覺糞便就在肛門口,但是怎麼用力就是出不來,忍不住自行用手指深入肛門內摳,因留有手指甲,導致肛門括約肌四周粘膜破損,加上心臟放支架有服用抗凝血劑,出血不止而住院治療。
 
俗話說吃得下、排得出、睡得著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,排便是人日常的一部分,其涉及人體的結腸直腸(俗稱大腸)。人體結腸直腸的部位和功能分別為升結腸與橫結腸是吸收水分,降結腸形成糞便,乙狀結腸暫存糞便,直腸為積累糞便,肛門則是排出糞便。糞便存留在結腸越久,糞便內的水分就會因再吸收而減少,時日一久,就不易排出,而致便秘,甚至形成糞石填塞。
 
便秘乃指人超過三天才排便一次;或每天排便,但排出如羊大便,或非常費力才能排出。反之,如果四、五天才排便一次,但大便成形,排便不是很費力氣,則稱不上是便秘,因為每個人體質、習慣不同。
 
造成便秘的導因如下:
 
1.大便容積不足:每日攝取蔬菜、水果量不夠,膳食纖維不足或缺乏,使得結腸直腸所形成的糞便容積,不能充分接觸結腸直腸腸壁神經,而無法引發便意、排便。
 
2.大便過於乾硬:每日攝取的水分不足,加上結腸直腸的再吸收水分,使得大便過於乾硬,很難順暢排出。
 
3.腸蠕動不夠:缺乏運動、長期臥床、久坐等,使得腸蠕動緩慢或缺乏,而無便意。以聽診器聽肚臍周圍,沒有腸蠕動音或腸蠕動音次數減少。
 
針對上述導因,便秘的一般處理包括:
 
1.增加大便容積:每天早晚一杯奶、每餐水果拳頭大、菜比水果多一點、飯跟蔬菜一樣多、豆魚蛋肉一掌心,與堅果種子一茶匙,六大口訣。纖維質與果凍皆可以增加大便容積,市面上有許多麥片類、糙米、各式果凍產品皆有相同療效。話說乾隆皇帝曾苦於便秘,御醫都無法處理,後來是因為吃了太監們的地瓜才解決了他的便秘問題。各種蔬菜(如地瓜葉)、地瓜、蘋果、香蕉、鳳梨、木瓜、水梨、柳丁、葡萄、紅龍果、奇異果…,提供膳食纖維解決便秘的種類很多,每一個人都要密切的觀察紀錄,哪一種食物對自己排便有幫助。
 
2.增加液體的攝取:液體包括水分、湯、飲料、優格、奶酪、蜂蜜等皆可增加大便的柔軟度與潤滑性。水分每日至少需有1500西西。有腎臟或心臟疾病,則需留意是否需要限制液體的攝取。
 
3.增加腸蠕動:腸蠕動早上比較敏感,最好起床就能喝杯溫開水,以刺激腸蠕動;或在早餐飯後養成如廁習慣,因為早餐飯後的腸蠕動反射最強,借助腸蠕動反射以助排便。但此也有個別差異,有些人因早上要上班,時間很急,所以自然而然就調整成晚餐飯後。總之,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時間,養成排便習慣就可以。
 
增加腸蠕動還可借助於腹部按摩,不過按摩前請先排除不是腸阻塞或腸套疊引起的便秘;再者,有腹部腫瘤也不可以做腹部按摩。腹部按摩的做法是以肚臍做中心點,以手指採ㄇ字型按摩,即自右下腹部往上升結腸、橫結腸,至左下腹部降結腸,俗稱畫大圈按摩;也可做環狀按摩,通稱畫小圈圈按摩。
 
按摩前可塗抹按摩霜,但薄荷油不適合,因會刺激腹部皮膚。有些指引提及腹部按摩完,再用熱水袋熱敷30分鐘,有鑑於熱敷的諸多考量事項,本文未推薦。
 
輕輕拍打腹部肌肉,或深呼吸腹式呼吸,亦可增加腹部肌肉的力量,促進腸蠕動,也有助於排便。此外,會陰按摩或肛門四周按摩,皆可刺激控制排便的薦髓神經,而有助於排便。最重要的是請繼續保持目前執行的任何身體活動,其對排便皆有加成效果。
 
中醫刺激腸蠕動的穴位按摩有:位於肚臍旁二拇指橫寬處的天樞,手部虎口的合谷,及小腿前外側的足三里。
 
4.用藥:處方藥有增加大便容積的藥物、軟化大便的藥物、及刺激腸蠕動的藥物,三者不同,所以一定要密切觀察自己的狀況,就診時提供醫師最完整的資訊,才能服用正確的藥物。益生菌、酵素、油脂(如橄欖油)皆有助於排便,但其因人而異。
 
中藥方面有:麻子仁丸,潤腸泄熱,行氣通便;六磨湯,降氣通便;潤腸丸,潤腸通便,活血去風;大黃附子湯,溫裡散寒,通便止痛;黃耆湯,潤腸益氣通便;增益湯,增液潤燥;濟川煎,溫腎益精,潤腸通便(李,2022)。
 
居家遇到便秘問題,請先嘗試用上述的便秘處理措施。若真的遭逢難以排便,剪短手指甲,洗淨雙手後坐在馬桶上,一手指輕輕在肛門四周做環狀按摩,另一手按摩腹部。若效果不彰,可使用小甘油球,靜待5到10分鐘,再嘗試排便。若要將食指伸入肛門內(最好是戴用完即丟棄式手套),一定要塗抹凡士林、水溶性潤滑劑、或局部止痛劑軟膏,哈氣以放鬆肛門口,深入的手指在直腸壁做環狀按摩,繼而試著將積累在直腸的糞石一粒一粒挖出,或是以手指像切蛋糕的方式,將糞石切成小塊再挖出。服用抗凝血劑者,切勿執行手挖糞石程序。不論如何,肛門內是否有糞石填塞,還是要做肛門指診才能確定,建議盡速至醫院求診。
 
人體的奧秘超乎任何科技所能及,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,每個人都是自己最好的醫師,且讓我們和身體做最好的朋友,一起攜手走人生美好的旅程。
 
 
 
參考資料
李淳編著(2022)。中醫經典處方大全。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。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