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生態學談健康長壽— 中臺科技大學 / 胡月娟講座教授(202509)
聯合國永續投資的重點,已自企業社會責任,轉變為環境保護、企業治理等。有關老化或健康長壽的理論很多,隨著氣候變遷、地球暖化、環境保護、減碳等議題的深入人們生活,生態學再度吸引世人的目光。生態學在人老化的過程,衍生了兩者間的互動關係。
有學者認為以身體心理社會模式來看待老化,部分已不合時宜。今日我們面臨的老化,必須考量新的構面,有學者稱之為生命的新地圖(New Map of Life)。生命的最後一個發展階段不再是一個局限期,
因為在生命即使變得有些脆弱,人尚不全然會放棄其自主性。
人們老化軌跡出現碎裂、病理變化,並非完全是器官功能低下導致,而是社交隔離、經濟弱勢、失去往前走的動機使然。有些人的老化軌跡,一直維持成年期不同角色的部分能力。因此在分析健康長壽的決定因子,必然得考量這些議題,以免造成健康長壽觀點的偏頗。
老化與健康都是一條連續線,介於過去與未來間。過去人們在認知、感覺、運動等所積累的能力和儲備力,將決定其未來如何邁向老化的路徑。老化是人統整自己改變與情境互動的建構過程,絕非單受基因遺傳、個人自覺生活情境如何所左右。人能自生活周遭環境,抓住機會以導引生命軌道;調整自己的選擇,以適應生命過程所習得的技術;清楚認知面臨的責任與場域的可能性,以盡可能確保健康長壽。
現今的老年人與照顧他們的人,成長自不同世代,很可能因此成為被聚焦有誤的照顧對象。意大利學者Morganti(2024)介紹有責任老化(responsible aging)的概念,以支持、引導人持續賦能的變老。人在變老過程,不再是個被動角色,而是必須承擔個人生活軌跡,使其不斷拓展、擴增。老化不是喪失自主性、衰弱邁向死亡的過程。老年歧視讓人們誤以為65歲以後的人都是慢性病纏身、喪失能力者,其實大多數老人是健康或亞健康者,而非失能、失智者。如何以較寬廣的視野正視新世代的老年人,成為一迫切的議題,依據此觀點,我們自下列構面來做討論。
1.生態觀點的老化(Ecological approach to aging)
老化的個體是自身生態系統不斷重塑的有機體,成人神經系統的特異化就是例子。時空的演變、基因、環境、文化等交互作用,讓人恰似俄羅斯套娃(Russian nesting dill)(俄羅斯木製玩具,一般由6個以上的空心木娃娃,一個套一個組成),隨著內在變化而轉化成外表相同,形體不斷成長茁壯者。
以本人而言,退休了仍肩荷許多角色,例如去不同單位做專案或計畫的評審委員;至長照機構或公益講座擔任授課講師;拜訪朋友;陪伴孫子女等。每一種角色都身處不同的場域,動員的能力也有異。因此人在認知、運動、關係等構面所積累的儲備力,將影響人是否能健康長壽。
在人老化過程,若能持續啟動活化引擎,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,運用個人儲備力至最大化,就不致在老化過程喪失動機與策略。科學家已證實基因對長壽只有部分影響,慢性變性疾病也有防護因子,如何引發人們藉由生活方式,以對長壽負起全責的動機就很重要。
2.承擔健康長壽的動機
例如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,在做考題時,對於沒有把握的題目,會在題幹前做個記號。考卷發下來,若答案肯定者都對,就表示其認知正確,若有錯誤,則做釐清。作記號的則不論有無得分都需弄清楚。藉由此學習方式,成績有進步就會增強其行為,若沒進步會再調整因應方式,但都是有個想讓學習成果有好表現的動機在支撐著。人的學習與行為間的互動成長,隨歲月不斷積累,欲達健康長壽,在動機引擎帶領下,似流水的經驗會讓人找到最適模式。
3.健康長壽的策略
健康長壽過程會不斷面臨場域的挑戰,及個人因應技巧能否克服之,尤其是個人技巧會隨老化而有某部分感覺、運動、認知、能力的漸進性流失,例如視力、聽力下降,味覺、嗅覺改變,會影響人自周遭環境與進食的汲取樂趣。感官系統是人神經系統對環境的感受、了解、與評值,儘管有眼鏡、助聽器的輔具,其反應速度仍可能減緩。
記憶、推論、注意力等改變,會影響人每日的因應技巧,例如外出拜訪一位新鄰居,或學習操作所買的家庭用品,都可能遇到困難,而驚覺昔日的我不復存在。如此一來,人可能會沒有動機自我賦能,以建立晚年的自主性;也不想再做技術的精進,或追求新知以滋養自己的儲備力。儲備力是人與場域互動時,才會不斷積累,以利個體順利邁向成功老化、健康長壽的軌道。所以當人願意為自己的長壽承擔責任,就會有動機採取策略,以處理老化所處場域的各項挑戰。
4.健康長壽的平衡機會
最理想的場域是人可以選擇自己能處理的挑戰,如果不可能做選擇,就得優化個人能力,積累儲備力,以達不只選擇合適的挑戰,還能改變較難的挑戰,和啟動額外資源,以增長個人面對挑戰的能力,此即為超老化者(super agers)。
超老化者有良好的儲備力,且有能力選擇場域挑戰,動員儲備力與資源,以在新習得技巧與挑戰間獲得有效平衡。有時仍得運用代償過程,例如人事物的協助,智能平臺與智慧輔助科技的問世,皆是代償方式,以協助人們重拾平衡。 選擇(Selection)、優化(Optimization)、代償(Compensation)模式(簡稱SOC模式),可以陪伴協助人們在老化過程,不斷察覺老化過程所帶來的改變,與身處場域的特質,盡早啟動SOC模式以達健康長壽。
5.接近生命終點的社會選擇與情緒決定因子
老年人面對的是時日不多,看待人事物的觀點可能會比較正向,不想浪費時間和精力於負面事件。社會關係的經營是其較在乎者,願意動員較多的精力去經營已建立的友誼與喜愛的活動,讓自身獲得情緒的滿足與意義感。穩定關係例如家人間關係,與不將死亡視為禁忌,應是社會與情緒選擇最重要的議題。
健康長壽不是過往經驗與能力的總和,而是個體、場域、老化三者不斷互動,相互依賴,共榮共生的歷程。長壽城市的居民,其多構面的篩檢工具包括居民認知、運動、與社會儲備力的分析,這些儲備力將有助於支持居民邁向健康長壽之途;對有潛在衰弱可能的長者,重新導引其老化軌道;或提高長者對慢性變性疾病發作危險性的防護力,以預防或延緩失能。
健康長壽乃指人有能力時時調整內在技巧與功能,以應付環境的需求。發展性生態學模式加上選擇優化代償觀點,讓人在邁向老化的歷程,把握所處每個場域,積累其運動認知社會儲備力與動機。場域引導人成長,個人所處的日常與文化場域,會影響個體老化的軌道,只要人有動機抓住任何可以採取行動的機會,就能掌控是往健康長壽的道路邁進。
資料來源
Morganti, F. (2024). Longevity as a responsibility: Constructing the healthy aging by enacting within contexts in an entire lifespan. Geriatrics, 9, 9-13. 10.3280/PDS2022-0030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