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中臺科技大學私立謙和賀居家長照機構

•中臺居家 •到家服務 •專業服務 •謙和守護

自然給人類健康的啟示— 中臺科技大學 / 胡月娟講座教授(202504)

從小就常聽長輩在日常生活中宣告:今天是白露了,不可以吃…;驚蟄了很容易生病,要注意身體;當時心裡嘀咕著:盡是說些無聊的話。隨著年歲漸長,始覺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,蘊藏了許多人生智慧。

一年有12個月,每半個月一個節氣,每個節氣各有其意涵,提醒人們這15天該執行或留意哪些事項,對農業時代的人們而言,就似個領航者,讓人們生活在軌道內,避免偏離。

西元1989年後,全世界處於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, IOT)下,萬事萬物都與網路有關,皆可轉成數據、資料,人們常在講求速度、效率中,感到莫名的焦慮。此外,人們常說,人生是自己一連串選擇疊加的結果,問題是很難持回顧過去,雖有遺憾但能接受的心態,更常見的是被過去所糾纏或折騰。

細讀二十四節氣,慢慢體悟其人生哲理。人的焦慮奠基於比較,拿別人的各項長處來與自己的短處相比,永遠是技不如人,而每一節氣各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,不分軒輊高下,恰似每個人也是獨特的存在。人就是水滴,不必留戀的使勁攀住壁沿,放心的鬆手流向大海吧!

二十四節氣組成一年,走完二十四個節氣,即可成就一年,當人苦於各種自我、學業、職場、交友…所設定的目標時,何妨也將目標的完成,拆解成階段式的小目標。365天才能達成的目標,若變成每15天完成一步,一步一步走,每完成一步信心就增加一點,應有助於消減焦慮的程度。

2025年桌曆與手機皆有節氣提醒,例如1月5日小寒、1月20日大寒、2月3日立春、2月18日雨水、3月5日驚蟄、3月20日春分、4月4日清明、4月20日穀雨、、、12月21日冬至等。一面觀察周遭景物變化,是否合乎節氣名稱與其意義。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;大寒雖冷,但代表冬去春將來;冬至代表長夜即將縮短,白天即將增長,所以是個轉機。寫著寫著北愛爾蘭遍地黃白色水仙花,在薄雪中破土而出的景象又出現在我眼前。

立春是春天的開始,可見萬物甦醒,樹枝上抽嫩芽;雨水乃因氣溫回升,空氣中的水氣增加,而易下雨;驚蟄是春雷初響,萬物萌發,也是各種細菌病毒的活躍時節,所以得防疫,提升身體免疫力;春分時白晝時間漸增,氣溫不穩定,人們得注意增減衣物,以防感冒;清明意謂春天景色清明,也是掃墓祭祖節日;穀雨則是天氣溫和加上雨水,有利稻穀農作物的生長…,節氣的意涵真得都很貼切人們的生活。

綜合二十四節氣,無非是人一年會面臨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四季更迭的寫照。二十四節氣是用季來看年,這是宏觀面,那每日的生活呢?

2017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三位美國科學家,自果蠅分離出控制晝夜的基因,而提出生物鐘的術語。配合四季,一天可以是早上為春,下午為夏,晚上為秋,夜半為冬;加上黃帝內經所指一日有12個時辰,清晨至中午是陽中之陽,下午至黃昏陽中之陰,晚上陰中之陰,半夜至清晨為陰中之陽。在陰陽交接時,為緩和氣的不平衡,而有中午休息片刻,半夜應熟睡,方能養陽氣之說。

有鑑於人體罹病超過六成來自生活方式,人們的生活步調宜盡量搭配生物鐘,在白天進行思惟、學習、工作、運動…等陽氣旺盛的時刻進行;夜晚就休息、放鬆,以配合主宰的陰氣。當然也有些人限於工作或其他原因,使得其生物鐘與常態不同,若身體調適得很好,也未必需做改變。

因為有生物鐘的關係,正確服藥的時間就很重要。例如正常人體血中皮質酮素在早上濃度較高,所以類固醇如prednisolone都在早上服食,以發揮其抗發炎、解壓的效果。中藥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血者,就得選在晚上服食。

所謂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源自奧地利的華福德(Waldorf)教育體系,就是以自然與人文為主軸以設計課程,臺灣也有多所華福德的實驗學校。2025年日月光投入長照所設置的日照中心,就是配合二十四節氣規劃日照活動,讓長輩的生活能夠與自然有所連結(呂,2025)。此外,研究顯示,人的身體活動在戶外大自然環境下進行,其有益人身心健康,及促進人整體安寧美滿的狀況;雖說在室內執行身體活動也有上述效果,但療效未及戶外環境(Furjes-Crawshaw et al., 2025)。

科技文明延長了人類壽命,每個人都期盼活得長又活得有生活品質。根據調查,國人在面臨人生畢業典禮前,大約有7到8年的失能。遵循自然的規律,盡可能親近大自然很重要。向老祖宗借智慧,或許有助於人們肩荷促進或維持自己健康的責任,達成養生和預防或延緩失能,而縮短人們臨終被照顧歲月的目標。

參考資料
1. 呂思穎(2025)。攜手日月光投入長照:好日和服務企業長照家庭解決員工照顧難題。Ankecare 創新照顧,35,62-63。
2. Furjes-Crawshaw, J., Heke, I., Jowett, T., Rehrer, N. J. (2025). The
Physical activity environment, nature relatedness and wellbeing.
International of Journ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,
22, 299. https://doi.org/10.3390/ ijerph22020299

 
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